title

倫理回應

前一篇     後一篇     修改     回"公佈欄"

標題 / 信仰的落實與落空        編號 /  40
發佈者 /  康來昌       發佈時間 /  Fri Nov 18 09:30:42 2011
文字PDF / 1       講道MP3 / 
信仰的落實與落空

  信仰是信神、信神的話,神的話不會落空,句句字字都會實現(太5:18)。不信神話語會在人間在歷史在時間中實現的人,是新派,是不信派,天厭之。但是,認為在耶穌再來之前,神的應許會完全實現,信徒的生活會全無失敗,那是靈恩派的成功神學,是改革宗的神治主義(theonomism),是時代主義的千禧年國思想,是亞米念的完美主義(perfectionism)。這四派彼此頗多齟齬,但有一共識:在新天新地之前,信仰可以相當完全的實現在人類歷史、政治、道德、文化裡。這與奧古斯丁以來的正統思維不一致。正統認為,主再來之前,神恩神權已至人間而未全至(already, not yet)。一方面,救恩已「成了」(約19:30);撒旦已從天上墜落(路10:18);耶穌已復活升天,成為萬有之主(腓2:9-11);聖靈已釋放信徒,「脫離罪和死的律」(羅8:2);「脫離黑暗的權勢,遷到祂愛子的國裡」;(西1:13)。但另一方面,「我們還不見萬物都服祂」(來2:8);信徒仍「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」(彼前1:6);仍「心裡嘆息、忍耐等候」(羅8:23、25);教會仍有不休的爭戰(林後4:7-12),未得完全的勝利(啟6:11)。

  因此,一些流行的話:「活出信仰」,「踐信於行」,「文化使命」,「神學要實用」,「落實信仰於文化中」,「要使人看見福音的實踐,而不是只被聽見它傳揚」,並不妥當。它們有聖經的根據:「你們要行道,不要單單聽道」,「人稱義是因著行為,不是單因著信…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」(雅1:22;2:24、26),「 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,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」(太5:16)。但這些經文常被解釋、被應用的過頭了─ “over interpreted and over realized”。

  神永遠掌全權,祂掌權的歷史中,有時允許罪惡呈現的多些,有時使聖潔較為得勝,不論是什麼狀況,主來之前,「信是未見」(來11:1);「盼望所不見」(羅8:25);「顧念所不見」,「所見的是暫時的,所不見的是永遠的」(林後4:18);「憑信心,不憑眼見」(林後5:7);「看…不清,知…有限」(林前13:12);「如今雖不得看見」(彼前1:8)—這是教會今世的基本狀況,信仰的內容仍然在於看不見的「信」,而不在於看得見的、落實出來的「行」。

  我們信的福音是「好消息」,是神在基督裡,替人成全救恩的好消息,因此,福音總是要傳、要聽、要信(西1:23)。可是,教會這個基本的使命,常常被扭曲成:福音要被看、被行、被活,福音變成律法了。人怎麼可能活出福音,活出耶穌為救人而做的(道成肉身,死裡復活,全然聖潔慈愛順服父神的生活)?基督徒的生活,是恩典,是聽信福音後,在聖靈光照帶領下的結果。福音的結果,聖靈的果子,是美好、必要、信心的產物,是神對信徒的要求。但那些果子,縱然美好,卻不能叫人稱義,因為它們不夠完全(加3:10,5:4;雅2:10;羅4:15)。不僅神看不完全,人看,如無聖靈及神話語相隨,不會「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」,因為那些好行為,和非基督徒的好行為,看起來是一樣的。「信仰的落實」,如不建立在「信仰的宣揚」上,會同其它宗教無所分別。

  強調行道而淡化傳道、聽道,有兩個錯誤:(1)對聖經對福音的宣講沒信心。在聖經批判學的影響下,傳道人講不出,會眾聽不懂福音的大能,那教會就多做點事、多辦點活動吧!這是錯上加錯。神的兒女如要活出有力有方向的生活,就一定要多傳揚、多聆聽主的話。教會的軟弱失敗總來自「耶和華的言語稀少」(撒上3:1),「人厭煩純正的道理,耳朵發癢」(提後4:3),而剛強得勝必定是「祂一向我說話,我便覺得有力量」(但10:18),「祢的話使我腳步穩當」(詩119:133)。修道院、清教徒、敬虔主義是最傳揚、最聆聽主道的,他們的見證,連世人都承認:修士保存中世紀文明,開啟大學教育;清教徒(特別是其中分離主義者)導致英美政經革命;敬虔派是近世宣教運動及社會改革的倡導實踐者。沒有厚實信心的人,落實不了任何東西。(2)強調信仰要落實者,把聖經的應許太字面化、太外在化了。信仰的根源在內心,「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」(箴4:24)。信徒遵行神的話,以及神實踐祂的應許及刑罰時,不能處處按字面理解,這裡涉及解經學和倫理學的大問題,本文只能點到為止。

  耶穌要人「聽見我這話就去行」(太7:24),不是要人動淫念時,把自己右眼剜出(太5:29);右手偷了東西,就把它砍下(太5:30);右手奉獻,不讓左手看見(太6:3);不是禁止公開禱告,不是命令人只能進內屋、關門禱告(6:5-6);防備法利賽人的酵,不是不用他們的酵(太16:12);神要人以牙還牙,不是你打掉我臼齒,我必須打掉你臼齒,而不可打門牙(出21:18-36)。這些話,是要人真誠相信「暗中察看的父」(太6:18),而不在意「要叫人看見」(太23:5);是要人相信天父會恩待祂的兒女(太6:25-33),而不憂慮;是要人認識,神不僅要外表的公道規矩,更要內裡的誠實(詩51:6);是要人知道,得救承受永生的條件,不是人能滿足的,但「在人是不能,在神卻不然,因為神凡事都能」(可10:17-27),所以,人只能因信得救,「你的信救了你」(太9:22;可10:52;路17:19)。信心一定產生行為,信心一定會落實在生活裡,但在今生,這些行為及生活文化層面的表現,是「模糊不清」的(林前13:12)。

  俄巴底信神,他落實出的行為是作亞哈的家宰;以利亞信神,他落實出的行為是對抗亞哈。馬太信耶穌,他是羅馬的稅吏;奮銳黨猶大信耶穌,他是羅馬的敵人。認為唯獨資本主義或共產主義,民族主義或民主治國等才符合聖經的人,都忽略信仰落實在今生必定有它的含糊及不確定。教會對信仰的內容要清楚堅定,三位一體、基督神人二性、因信稱義,這些基要信仰要毫不妥協、不含混的認定。但投票給哪黨哪派,支持哪種社會政策,大可兼容並蓄;如果反其道而行,重要教義不認真,卻堅持某種生活方式,那是捨本逐末、顛倒輕重。

  神應許的實現,在今生也和上面所說的類似。耶穌說:「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」(路4:21)時,我們並沒看見「被擄的得釋放,瞎眼的得看見,受壓制的得自由」(路4:18);耶穌保證:「人為我和福音,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母兒女田地,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」(可10:29、30),如果用字面來瞭解,耶穌顯然失言,不僅門徒一生並沒有得百倍的地,這樣的理解也是不恰當的現世報;五旬節時,門徒說「方言」(徒2:4),約珥書說末日會有「異夢、異象」(徒2:16-20),「方言」與「異夢、異象」完全不是一回事;可是使徒說,五旬節發生的事,「正是」(徒2:16)約珥書預言的實現。神應許大衛的家和國,必「永遠堅立」(撒下7:16),可是大衛的家和國,到羅波安時便分裂,到西底家便全亡;如不從「靈意」來理解(羅2:28),如不從基督耶穌身上來理解,不從信耶穌來理解,神的話是落空了。有些有信心的人,實踐信仰時,「制伏了敵國、行了公義、得了應許、堵了獅子的口、 滅了烈火的猛勢、脫了刀劍的鋒刃、軟弱變為剛強、爭戰顯出勇敢、打退外邦的全軍」(來11:33-34);有些有信仰的人,實踐信仰時,「忍受戲弄、鞭打、捆鎖、監禁、各等的磨煉,被石頭打死、被鋸鋸死、受試探、被刀殺.披著綿羊山羊的皮各處奔跑、受窮乏、患難、苦害,在曠野、山嶺、山洞、地穴、飄流無定」。實踐出的生活大不同,相同的是神的應許和聖徒的信心。我們當然希望活出、經歷前者,但不論神給我們的帶領是前者或後者,基督徒都全然相信神,這是十字架的道理和道路。

  基督徒對「聆聽傳揚神的話」不感興趣,而熱衷「活出」、「實踐」(praxis),反映出馬克思的態度。馬在《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》中斷言,「哲學家只是解釋、瞭解世界,重要的是改變世界(這叫實踐〔praxis〕)」。弔詭的是,基督徒這種左派的、反智的(不求瞭解,只想改變)色彩,有右派的傳統:美國的彌賽亞意識。從清教徒的神權政治開始,美國的基督徒常把神的物與該撒的物過度結合,一直要過度落實信仰在美國的昭昭天命(manifest destiny)中。昭昭天命是指美國人認為上帝賦予美國一個明確的任務:他們對內要聖化社會,對外要擴張、散播民主自由的信念。這種思想表現於禁酒令等社會聖潔運動,以及西部開拓,一次大戰到今日的對外戰爭。這些作為好壞是另一個問題,它想要在世界建立神國是違反聖經的(約18:36)。

  美國,像以色列,或加爾文的日內瓦,是神在人間建立的國度嗎?應當說:這些團體,較豐富的實踐了神國的理想,但它們決不是神國完全的實現。美國最敬虔的時候,就是「五月花」號時代的人,也不全是聖徒(saints,船上敬虔者的自稱),而有為商業理由而來新大陸,沒有信仰的「陌生人」(strangers,指非分離派、非基督徒)。獨立的元勳們信仰更不純,起碼富蘭克林、傑弗遜是懷疑論者。

  說舊約以色列是神治理的(theocracy),同樣忽略了一些事實。最好的大衛、所羅門、希西家、約西亞統治,都有謀殺、淫亂、亂倫、叛逆、拜偶像、虐民(代下10:11)、數點民數、政治鬥爭、虛假的信仰(見彌迦書、西番雅書)。猶太人的確有獨特的選民地位,以色列人是唯一有「兒子的名分,榮耀、諸約、律法、禮儀、應許」的民族國家(羅9:4),但她的信仰落實,比外邦還差(太11:24;結16:27)。主在來之前,信仰主要是「裡面做的…心裡的…在乎靈」(羅2:29);「神的國的來到,不是眼所能見的。人也不得說,看哪,在這裡(不論是大衛的耶路撒冷、加爾文的日內瓦,或是清教徒的英格蘭和新英格蘭)」(路17:20-21)。

  路德、加爾文等改教家的敵人,一是天主教,二是重洗派。重洗派要徹底完全實踐聖經字面的話,推翻地上一切制度,建立一個「完全符合聖經的社會」。他們的基要信仰:神論、基督論、救恩論都大有問題,而他們實踐出來的信仰,是農民暴動及(矛盾的)非暴力主義。我們得拒絕重洗派,回到聖經,承認自己是客旅、是寄居的;我們已經(already)來到應許之地,卻又在此作客(not yet,徒7:5;來11:9)。相信、仰望、等候,而不是全然經歷,是基督徒,甚至基督目前的主要狀況(「從此等候他的仇敵成了他的腳凳」,來10:13)。屬血氣的人以為這是消極退縮;剛好相反,熱烈、全心盼望主的人,才會忠心有見識的按時分糧(太24:45),預備油(太25:4);勤快的做買賣(太25:16);做任何事,都像是做在主身上(太25:40),他們,只有他們,會承受創世以來所預備的神國。


 
文字PDF / 1       講道MP3 / 
發佈者來自/71.237.218.110

前一篇     後一篇     修改     回"公佈欄"


回"首頁"